品牌激智


就在昨天,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首发上市,这是我市第55家上市企业。张彦领衔的高新技术企业,激智仅仅用短短9年时间,就实现了50倍的业绩增长,完成了从“0”到“1”的蝶变。
 

“激智的上市,为人才创业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和样板,为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打了一枚‘强心针’!”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立平如是说。
 

 

人才和资本“联姻”
铺就创业路

 

没有常青藤、硅谷的华丽简历,没有超一流的业内“大拿”领衔,没有能依靠的资源背景——2007年,35岁的海归博士张彦只是上海一枚典型的“张江男”,“除了懂技术,其他一无所有”。
 

是继续待在外企守着看得见的“天花板”,还是下海打拼,凭技术创业?张彦毅然选择了后者。就在那一年,两名素昧平生的宁波企业家,主动找上了他,愿意做他的“天使投资人”,邀他来宁波创业。
 

俞根伟,1964年生人,十来岁就开始从事建筑装饰业,在宁波摸爬滚打了10多年;叶伍元,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开羊毛衫厂近20个年头。两人是多年的好友,也是宁波典型的“小老板”,还是迎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那时,正值金融危机前夕,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不断收缩,深受互联网冲击,传统经济的转型之路势在必行,传统企业家必须寻找出路。“个人靠胆魄、勤奋打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依靠技术、项目、团队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俞根伟言语中满是感慨。 
 

俞根伟和叶伍元,陆续拿出了几百万元,作为风险投资,支持张彦团队创业;2007年3月,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宁波国家高新区正式注册成立。人才和资本“联姻”,一场关于创业的缘分故事,就此上演。 

“老实说,我们这样配置的创业团队,在当时的风投看来,是毫不起眼的。”但出乎张彦意料的是,两位企业家将这家新生的高科技企业全权交给自己经营,“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部由我拍板,甚至连财务都没派,完完全全的当起‘甩手掌柜’。”
 

虽说对技术一窍不通,虽说身边不少人提醒他小心,别成被骗的“傻瓜”,但头一次做风投的叶伍元还是下定了决心,当好一名“天使投资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们主要是看准了这个团队,我们相信,人才和技术的力量,可以创造更多可能!”
 

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激智科技的目标,是TFT液晶显示薄膜。这种不到1毫米厚的光学膜,虽然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屏幕中都要用到它,但这是中国人从未进入的尖端领域,国内厂商全部依赖进口。
 

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市场”,这条开销巨大的“死亡之谷”,张彦和他的团队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摸索。2008年,激智科技研发出第一条光学生产线,新配方也获得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在光学扩散膜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次年3月,第二条生产线成功投用,当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激智科技的技术创新还吸引了风投资本的不断接力,公司就像加足了马力的巨轮,一路乘风破浪。到了2015年,销售额近5个亿,短短6年实现了近50倍的业绩增长,连年上缴税收超过2500万元。
 

 “这样的发展势头,我们之前完全没想到,果然是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据叶伍元保守估计,此番激智科技上市,至少自己能获得100倍以上的回报,甚至可能有200倍,“投资高科技产业虽然烧钱厉害,风险很大,但却是一条‘天使’铺就的‘金光大道’!”俞根伟说。

 


“妈妈式”服务
培育创业创“土壤”

 

“在宁波创业,有没有遇到大的困难?有没有遇到过过不去的‘坎儿’?”
 

听到这样的提问,不惑之年的张彦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然后伸出右手,坚定地给宁波的人才生态点赞,“宁波的‘妈妈式’服务名副其实,在宁波,不依靠任何人,就能取得成功,这里确实是创业创新的热土!”
 

时间回到8年前,一心埋头创业的张彦,遇到了专程赶来的宁波高新区创业中心工作人员。得知张彦是海归博士,又是踏踏实实在做实业,地方政府主动提供土地,帮忙租厂房,帮忙对接业务,跑前跑后。
 

“我们在江北和象山建设新厂房,每次都是我们内部装修还没搞定,外部的供电、供水等公用配套设施都已经完成,我们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投产!”张彦对宁波的创业软环境满是认可。
 

宁波,这个诞生过最成功商帮的地方,有着做实业的良好土壤,有着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这是张彦等众多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共识。透明高效的政府,依法办事的规矩,主动贴心的服务,务实有用的政策,每一条,都是人才生态的阳光雨露。
 

 “我觉得,激智科技的成功是完全可以复制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团队,同样可以在宁波把公司做得风生水起。因为,宁波的人才生态,不是针对一小撮人,而是让所有创业者都能找到归属感!”张彦说。
 

2011年,宁波对入选的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在广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中引起强烈反响。


2012年,宁波实施“百名精英企业家培训工程”,既有张彦这样的科技界“新贵”,也有传统行业的“大佬”,创造条件让新老甬商之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造风雨同舟的精神家园。


2013年,宁波出台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建立市县两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服务人才专项例会制度,分级协调解决人才在创业创新中反映的各方面问题。


2014年,宁波组建运行了由25家市级部门联合、市县乡三级联动的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已提供人才服务万余人次。


2015年,宁波推出人才发展新政策25条,计划今后五年市本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新增5亿元,对新引进的海内外顶尖人才领衔的重大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的资助,对政府、在甬高校和企业主导引进共建科研院所的建设经费、科研设备购置经费最高补助1亿元……
 

有了“妈妈式”服务,激智科技书写的创业故事,生动诠释了天时、地利、人和。
 

张彦创办的企业先后引进了中科院化学研究院李刚博士以及全球500强企业研发高管罗维德,他们带领团队,在光学增亮膜研发的结构设计、配方设计、工艺设计等方面突破国外行业壁垒,短时间实现了技术的产业化。
 

与此同时,通过“妈妈式”服务牵线搭桥,激智科技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开展多项研发合作,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成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科技创新水平。
 

张彦说,在宁波的海归“人才圈”,甚至是海外创业圈里,宁波的“3315计划”和“妈妈式”服务收获了满满的口碑,为众多高层次人才津津乐道,“这是对地方政府服务保障的最好褒奖。”


 

告别“小富即安”

拥抱资本

 

昨日上午8点半,在金融改革前沿的深圳,随着一声清脆的钟声,激智科技正式登陆创业板,成为资本市场里头的一份子。
 

“走向资本市场,这经过了我们的深思熟虑。因为上市,不仅仅意味着企业资本的迅速扩张,更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拓宽,企业得到了更大更强的发展红利”张彦说,这是一座小小的“里程碑”,激智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世界500强企业。
 

宁波,有浓郁的重商文化,但是“5000万现象”背后的“小富即安”心态,成为阻碍宁波产生“巨无霸”式企业的一大原因。同样作为民营资本充裕之地,宁波A股上市公司有55家,与一百公里开外的杭州130多家的体量,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宁波有很多“小老板”,过去这是个褒义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称谓的含义也发生着变化——“小老板”虽说口袋有点钱,但格局不够大,眼界不够宽。一些家族企业不愿走向资本市场,实现规范化透明经营,或者不愿担负企业做大做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令人欣喜的是,有着海外留学和外企工作经历的海归创业者,更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自己的价值。“实业要发展,同样离不开融资渠道,特别是做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资本的支持,产品市场化也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张彦说。
 

 据统计,人才和团队共创办企业231家,其中140家实现销售,76家实现赢利,3家已经实现新三板上市。除了张彦之外,姚力军、鲍海明、王一鸣等人才企业正蓄势待发,积极争取进入A股市场,可以说这批新“甬商”身上有着拥抱资本的血液。
 

拥抱资本,意味着更丰沛的资本来源,同样意味着,同甘共苦的创业团队,可以共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在激智科技,凡是在公司工作满4年的员工,都有机会成为激智的股东。目前的60多个持有原始股的员工中,不仅仅包括管理层、技术人员,甚至还包括打扫卫生的清洁阿姨。
 

“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只有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才能专心致志长期为企业发展付出智慧。”在张彦的构想中,即使是激智科技最普通的操作工,也能静心安心在这里干上30、40年,与激智科技荣辱与共。
 

面向国际市场,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这是“3315计划”人才企业为甬商文化注入的新血液,添加的新活力。
 

“激智科技,不仅是宁波先进制造企业的优秀代表,也是宁波优质企业群体加快进军资本市场的一个典型。”杨立平说,近年来,在宁波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广大企业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新动力。
 

截至目前,宁波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70家,累计通过证券市场融资16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