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激智


刚过去的2012年,经济环境依旧复杂严峻,而在这一年中,宁波全市上下全力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工业经济总体实现平稳发展。一批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新星”,在“宁波号”巨轮上空熠熠闪光。
 
为了鼓励先进,根据企业近三年发展情况,市经信委日前对工业销售收入规模及近两年增幅情况等认定条件进行综合评定,并报市政府同意,决定授予宁波东港电化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年销售收入平均增幅达72.8%的优秀企业“2012年度宁波市‘成长之星’工业企业”等荣誉称号,并予以通报表彰。
 
这些高成长企业遍布各个领域———从事机电设备制造的浙江雅迪机车有限公司、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做新材料生产研发的宁波广博纳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制药生物科技类的宁波利华制药有限公司、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灯具行业的宁波利顺达电子有限公司、宁波盛和灯饰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的“星”路是如何铺就的?在前行的道路上又是如何克服那些“成长的烦恼”的?本报与其中三家企业就此展开了深度对话。

 
激智新材料
 
“魂牵梦萦”光学膜
 
一举打破国内光学扩散膜的技术垄断,去年销售2.3个亿,今年力争5亿元。在高新区凌云产业园一栋不起眼的高楼内,一家外表看似平静的企业无时无刻不在爆发着自己的“小宇宙”。它就是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2007年3月,“海龟”张彦放弃外企丰厚的年薪,约上几位同事和同学,成为激智的“掌舵人”。他们的目标直指“液晶显示薄膜产业化”。
 
液晶显示薄膜,这种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手机、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要用到。但鲜有人知,这样广泛应用的东西,生产技术却一直被国外垄断。就是这种厚度不到1毫米的光学膜,已让张彦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跌跌撞撞,2008年,激智研发出第一条生产线,新配方也获得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对此项技术的垄断。
 
然而,技术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产业化才是关键。由于自主研发的生产线产出良品率仅有6成,无法进行量产,激智决定重新设计生产线。那段日子,每天的研发投入费用超过两万元,激智咬紧牙关撑了下来。2009年3月,新生产线终于成功投用,良品率达标,当年销售额就超过1000万元。此后销售额以每年超过20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占据国内扩散膜市场5%的份额。
 
经过几年发展,激智的产品从过去的扩散膜拓展到如今的反射膜。其中仅扩散膜的种类就有近80种。“我们目前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激智负责人介绍,如今国内六大彩电生产商包括长虹、康佳、海信、TCL等,是公司的长久合作伙伴。为了保证持续发展,激智每年都将三成销售额投向产品研发。今年激智将研发的重头放在了增光膜和高端保护膜上,力争全年实现销售额5亿元,比去年翻倍。
 
眼下公司每个月的订单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为了扩大产能,激智决定在原有7条生产线的基础上,再上马10条。就在公司不远处,24000平方米的新厂房已经结顶,本月底,新的产能就会上来。
 
待新的生产线上来后,激智还将赢得一个大订单———美国苹果公司扩散膜生产。而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苹果公司就已与激智达成了合作意向。
 
“未来三年,我们要将在国内光学薄膜市场的占比份额提升至20%,并力争尽快上市。”对于激智今后的发展前景,这位负责人如是说。
 
感 言 宁波激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彦:创新是企业之魂。没有创新就没有激智的今天。作为本年度的“成长之星”,我们由衷地感到兴奋和自豪。这是激智科技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这项荣誉也是我们继续奋力前行的动力,激智科技虽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但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为成为有科技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一流企业不懈努力。

 
广博纳米
 
追求原创“加速跑”
 
替代纯纳米银粉产品,日前宁波广博纳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纳米银包覆技术实现量产。纳米银包铜、包镍产品的面市,掀起了电子行业新一轮“技术革命”。在当今这个资源日渐短缺的时代,它可节省银粉资源逾40%。这是广博纳米在创新产品研发上面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创立至今十多年来,广博纳米以100%的“原创”技术,在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化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2000年初,母公司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涉足纳米产业。“当时什么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包括整套工艺技术、设备、生产线都是自己边研究边摸索着设计、生产的。”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介绍,和很多科学家采用激光局部加热、真空、电子枪等办法不同,广博纳米当时选择采用最简单的物理学原理,用2600℃的高温把镍汽化,就是像烧开水一样,得到蒸汽,然后冷凝下来通过筛选最终得到纳米产品。
 
2000年12月,中国第一条高水平超细纳米镍粉生产线在广博纳米点火成功,一举填补了我国金属纳米材料产业化领域的空白。之后,广博纳米又接连研发出了纳米铜、纳米化合物等自主创新产品。从2001年一次性投入500万到纳米行业,此后每年都拿出企业全年收益的近20%作为探索性投资,这在当时被视作一项亏本的投资却在坚持培育十多年后为企业带来了质的发展,近三年企业每年保持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现今,广博纳米已拥有30条纳米金属材料生产线,超细金属粉末年生产能力已突破千吨,成为应用于MLCC(片式陶瓷电容器)超细粉体材料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金属材料制造企业。高端镍粉的产量已占全球同类产品的15%,产品远销美日韩等国际大型企业。在集团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进军纳米材料行业成为广博集团战略转型升级的力作,从原来制造文具、书册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
 
“产业成功转型离不开以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但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引进。”王利平坦言,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广博纳米”成立1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成立之初,集团就不惜重金引进了从加拿大归国的专业人才,组建了技术团队。在已有130多名专职研发和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公司近年又聘请多位兼职教授和专家作为项目顾问和技术顾问,以使企业在纳米金属粉制备技术及产业化方面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广博纳米自主研发了2条金属导电浆料生产线、26条纳米分级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纳米粉体的筛选能力。
 
各方面的大力投入让广博纳米在产品质量控制、测试水平和制备技术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打破了多年来相关领域被少数几家日本厂商垄断的局面。得益于企业制备产品的原创性技术,广博纳米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
 
现在,广博纳米二期工程新能源导电浆料项目建设已经全线铺开,以中科院院士为主导的院士工作站、以博士后为主导的博士后工作站也在紧张有序的筹备中。可以预见,原创性创新将让广博纳米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感 言 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利平:2001年面对被专家断言不可能成功的纳米新材料项目,广博人坚信自己的选择,坚持奋战,从项目技术、工艺的完善到设备的国产研发、制造,从项目的中间试验到产业化发展,从国内市场的启动到国际市场的开拓,从研发团队的扩展到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将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航天、航空等领域,企业一跃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金属材料制造企业。这12年的坚持所收获的成果,让我们明白“创新没有捷径”,“成长之星”这份荣誉也将鼓励我们把“追求原创”的企业精神发扬到底,用原创的科研技术让广博站在一个又一个全新的起点。

 
立华制药
 
“技术换血”迎蝶变
 
在鄞州高桥镇工业园区,坐落着一栋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制药企业大楼。而正是这家低调的企业,不仅成功创建了省级技术企业研发中心,还连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浙江专利示范企业,到目前已拥有60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多达10项。它就是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一家专业从事天然药物、中药、化学药研产销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立华制药完成了从一个传统中药制药厂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专科药为主的制药企业的完美蝶变。
 
在公司总经理鲁俞江看来,传统中小企业的转型不应成为选择题,而应是一道专业判断题。“只要认为转型方向是对的,就必须集聚有限资源,坚持做到最好。”鲁俞江认为,企业家对细分市场的发展应当洞若观火,“没有前进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便没有立华制药今天的行业领先地位。”
 
“传统中药厂要焕发新活力,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改革就必须先创新,”鲁俞江说,立华制药面对转型压力,连续进行多次体制创新、品牌创新和研发创新,“壮士断腕有舍有得,立华最终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华山捷径”。
 
“2003年到2005年,是企业经营发展最困难的三年。”鲁俞江告诉记者,当时企业一边进行研发创新,一边还要建设厂房和拓展市场,资金压力像潮水一般涌来。公司领导层主动请缨,连续8个月停发工资,用激情与奉献精神感染全体员工,公司安然渡过难关。
 
2005年,在发展困难和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下,立华制药竟一举投入4000万元作为研发经费。此举令业界同行为之惊诧。“公司高层的深谋远虑和创新魄力,是企业转型最大的助推剂。”鲁俞江说,技术大换血将企业转型升级推向深入。截至去年底,立华制药已经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4亿元,其中8成以上用于免疫风湿药物的研发与生产。
 
风湿类药物研发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从新产品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周期往往需要10年到15年左右。立华制药拥有长远的前瞻眼光,打通了药材播种、药品加工到品牌销售各个环节,专注于整体产业链的延伸,逐渐提升了企业品牌和市场美誉度。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十年间,立华制药创新驱动,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产品销售总额从3000万元跃至6亿元,其中仅白芍总苷胶囊一项去年销售额就突破了2.5亿元。如今,公司已经成为风湿免疫领域药物自主研发和制订国家标准的行业领先者。
 
目前,立华制药拥有类风湿系列100余个品规产品,其中12个产品成功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公司的风湿免疫品牌“朗生医药”已经响彻全国,占据了国内风湿病慢作用药26.5%的销售份额,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感 言 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鲁俞江:创新驱动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型升级是企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过程。立华制药在创新与转型中,继承与发扬了老一辈制药人的认真与踏实,坚守“立足中华做好药”宗旨,铸造“以生产质量为根,效益创新为本,尊重资本,尊重人才,优先发展专科药”的核心价值观。十年磨一剑,立华制药始终专注于风湿免疫领域,在国际竞争中谋求合作与共赢。我们希望我市医药企业能够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品牌和规模效应,共同致力于为宁波医药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延伸阅读
 
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
 
从2012年起,我市每年动态选择一批企业纳入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到2015年培育成功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并有10家以上企业成功上市,部分企业在新兴行业中崭露头角。
 
入围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的企业,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四方面条件:
(1)行业范围:主要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设计创意等“4+4”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兼顾其他产业中有潜在引领方向、模式新颖、成长快速的企业。
(2)成长性:企业在“十二五”期间有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经营管理团队能力强;企业财务状况及银行信用良好,有较强的融资能力;“十二五”期间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实现较快增幅。
(3)技术创新:企业重视技术研发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支撑保障可靠;主导产品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广阔;“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投资项目实施。
(4)社会责任:企业应在宁波市辖范围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两年内无重大的安全、环保、卫生、劳动、纳税、信贷、质量、知识产权等不良记录。
2013年至2016年,市财政每年新增安排8000万元高成长企业培育专项资金,用于高成长企业技改补助、支持企业产业升级及提前培育成功奖励。